今日经文:使徒行传 第21-24章
思考问题
1. 保罗在犹太法庭的答辩,主要诉求是什么?对犹太人有何关键性的意义?
2. 保罗在罗马法庭的答辩,主要诉求是什么?对罗马外邦人有何关键性的意义?
一、保罗在犹太法庭受审
1、保罗向千夫长表明他真实的背景之后,就转向犹太群众,用亚兰语对当地人辩护,因为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是不会说希伯来语和亚兰语的。保罗向犹太群众的辩护,其主要论点是,他在外邦人中的福音工作是应验了神起初对以色列的呼召,这个呼召是随着耶稣从死裡復活而来的盼望。这福音就是透过耶稣基督,神赐恩给万国之民不再破碎的生命。保罗其实主要是为“这道”辩护。这道就是神起初对以色列的应许。保罗对群众的讲论被乱民打断,第二次被罗马兵丁救入营楼。2、保罗在犹太公会领袖前受审:保罗为自己辩称“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却被亚拿尼亚打嘴。亚拿尼亚是最坏的一位大祭司,他专权贪污,甚至贪图其他祭司之财。保罗也提论自己是法利赛人,现受审是因盼望死人復活,撒都该人与法利赛人因此起争议。保罗的主要论点是,他并不是用死人復活为藉口,而是遇见了復活的基督。基督若復活了,他就必须做他现在做的工作,基督若没有復活,他所做的就是疯狂的错误。3、千夫长的结论是这群犹太教领袖,对这纷争不可能有什麽结论 ,因为这争端的核心是犹太人的宗教问题,而且保罗这人物不能释放,否则必引起暴动。当晚耶稣向保罗显现,告诉他要在耶路撒冷为主作见证,也要在罗马作见证。
二、保罗在罗马法庭受审
有四十多位犹太领袖同谋起誓,必杀保罗,千夫长闻报,计救保罗,把他解往该撒利亚,保罗在罗马法庭接受三次审讯,第一次是在该撒利亚巡抚腓力斯面前受审。1、辩士帖土罗的控告:帖土罗是控方请来的辩士,提醒腓力斯“安定”是他主要的职责。显然他受亚细亚的犹太人的指示,控告保罗是拿撒勒教党的头目,污秽圣殿,鼓动普天下犹太人作乱的。2、保罗的答辩:对于控告他生乱的答辩,他才上耶路撒冷12天,没有足够时间煽动生乱,而且证据不足,所以指控不实。保罗说明这道是犹太教信仰的延续和完成,并且有死人復活的盼望。他对神对人,都存无亏的良心 。至于污秽圣殿的控告,他的答辩是他带着捐献和祭物去圣殿还洁淨的礼。他受审是因盼望死人復活。3、结果:保罗暂被收押,腓力斯期待保罗贿赂他,屡次被提审,终被监禁在该撒利亚两年之久。
省思:保罗把福音传到外邦人的领域,远至小亚细亚、马其顿、欧洲、希腊等地,外邦人大批地信耶稣,但当他回到耶路撒冷,反被控告、迫害,甚至要置他于死地。保罗清楚知道他的呼召和使命,耶路撒冷的遇难,对他不是意外,但是他在犹太公会的答辩和在罗马法庭的答辩,都显出他在基督裡的信心和笃定,无论如何福音都传扬出去了。
祷告
1. 为教会祷告:主啊!求你在今天的世代,继续不断地呼召属你的百姓,起来为你的福音而去,报告耶稣復活的好消息,求你的圣灵充满你的教会,使教会得着上头来的能力,作主荣耀的见证!
2. 为未得之民祷告:“惟独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能行奇事,他是应当称颂的!他荣耀的名也当称颂,直到永远。愿他的荣耀充满全地!阿们!阿们!”(诗72:18-19)为尼日耶尔瓦的卡奴里人祷告,他们约有17,006,000人口,只有0.01%基督徒,都是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原来是牧羊的民族,在第七世纪后期,被阿拉伯人从北非驱赶而移居迦得湖附近。卡奴里人在十一世纪成为穆斯林,而该地区也成为穆斯林的学习中心,尤其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更为昌盛。后来卡奴里人在英属、法属和德属的非洲帝国的统治之下分裂。他们承认耶稣是先知,但否认祂是神的儿子。祷告求主兴起尼日的信徒传福音给他们,帮助他们能认识耶稣是神的儿子,接受基督的救赎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