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 黑暗中的曙光
今日經文:路得記第1~4章
思考問題:
1. 在一個各人任意而行的世代,路得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關乎神和神的作為的真理?
2. 路得和拿俄米的人生對你現在的生活有什麼啟發?你的人生觀有沒有需要改變之處?
士師記所披露人心黑暗的故事對現代人應該不陌生。 罪的可怕和毀滅性歷歷如繪,以色列人在罪中被轄制蹂躪無法自拔,比在埃及奴役的日子更不堪,神選民的尊榮與祝福蕩然無存。 我們可能覺得他們應該被公義的神嚴嚴地審判,甚至像痲瘋病人一樣被全然棄絕,以色列民族應該從此與神的恩典、應許、祝福無分。 今天的路得記卻讓我們看到盼望中的曙光衝破陰沉沉的黑暗。
路得記的故事是人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大多數人佩服拿俄米和路得婆媳之間美好的關係,羡慕路得和波阿斯之間純潔的愛情。 但是路得記故事的主角,還是那位不斷以恩慈改變人生命的耶和華,主題信息是神的救贖計劃在人的失敗里也不受挫。
路得記的故事開始就告訴我們,它發生在耶和華的選民歷史中一個極為黑暗的時期,在士師記結尾也暗示以色列需要一個王。 路得記便記載了耶和華如何採取行動為以色列預備了一個王,這個王的預備在路得記的結尾披露了,也就是路得的曾孫大衛王。 耶穌基督才是真正的王,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
還有,路得記的故事讓我們看見耶和華如何使用一些平凡的人(不是完美的人),掌管當時一切的處境,在悖逆的世界一片混亂黑暗中,為人類預備了救贖主。
故事的開始,便是一連串的反諷:“士師秉政”四個字就帶來了烏雲,接下來的伯利恆鬧饑荒和一家四口從伯利恆遷徙到摩押地,按常情是不應該發生的事。 因為伯利恆是“糧倉”,有史以來都是很富庶之地,不應會鬧饑荒,倒是摩押地向來是貧瘠之地。 還有,以色列人與摩押人是世仇,更不應移居他們中間,更何況這個人家的家長是以利米勒,意思是“我的神是王”,移居外邦人之地,就名不符實了。 這些反諷點出了耶和華是掌管人間處境的神。 這個平凡的家庭在當時不敬虔的文化背景之下,受混合宗教的薰陶,罔顧耶和華的訓誨和律法,從務實的角度,為了求生,千辛萬苦地來到摩押,但是他們遭遇的卻是死亡。 人憑自己謀求的路竟成了死亡之路,盼望成了絕望。
離鄉背井十多年,喪夫喪子的拿俄米在絕望中聽見耶和華在伯利恆向以色列百姓施恩,便想回伯利恆去。 拿俄米深沉的愁苦只能用「瑪拉」這個自改的名字來傾訴。 但是路得一個摩押的年輕寡婦,跟隨拿俄米和耶和華的決心和信心,也是不尋常的,因為一個摩押女子按常情不可能對以色列的神有這麼大的信心,而且路得在伯利恆要遇見的棄絕、排斥、羞辱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們看見神的恩慈就顯在拿俄米絕望愁苦之際,祂揀選路得成為她的安慰,而路得卻是一位以色列人不能接納的摩押女子。 神的恩慈也顯在拿俄米缺乏無助之際,祂安排了波阿斯與路得相遇和娶親的經過。 路得生了俄備得,眾人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沒有撇下妳”,而且說“有這兒媳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 也許我們以為這就是故事完滿的結局了。 作者卻在最後有了一個很重要的註腳: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 神至終的信實和守約施慈愛是這個故事最強烈的信息。 耶和華救贖大計劃的曙光已刺透士師時代越卷越黑暗的烏雲而漸漸顯明!
省思:士師時代的故事,也是聖經從創世記以來一直貫穿的主題信息:神的恩慈,人的悖逆,神的審判和管教,人的呼求,神的救贖。 如果說士師記是人棄絕悖逆耶和華的濃縮版,路得記可以說是耶和華救贖故事的濃縮版了。 人在黑暗絕望時最大的需要就是投靠神,自以為求生之路,很可能正是死亡之路,唯有耶和華是生命的主宰,生命的源頭在祂裡面,離棄耶和華便是離棄生命。
禱告
1.為教會禱告: 生命的主!我們在黑暗中求告你,在罪惡的烏雲中仰望你,在人心的詭詐裡投靠你,在虛實的困惑里尋求你;你是真理的光,你是罪惡的審判者,你是困苦人的救贖主,是我們的盾牌,我們的避難所,求你為在絕望中的人賜下盼望,為在黑暗中的人賜下生命的光,為在痛苦中的人賜下安慰,為在愁苦中的人賜下恩慈,願你的救贖大愛尋找失喪的人!
2.為未得之民禱告:“在列邦中述說他的榮耀,在萬民中述說他的奇事。”(詩96:3)為印度的厚提雅族人禱告,他們約有3,600人,沒有基督徒,信奉的是藏傳佛教。 厚提雅人是喜馬拉雅山下諸多種族中的一族,只有0.42%的人識字,多數與尼泊爾人通婚,與外界很少有接觸。 禱告求主幫助他們改善生活品質、教育水準、醫療和就業機會,並得以接觸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