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 善牧之歌
今日經文:詩篇第20-24篇
思考問題
1. 大衛如何在這幾篇詩篇里顯出祂對耶和華真切的認識? 你對耶和華的認識是如何?
2. 彌賽亞詩篇里如何描述彌賽亞受苦之路和得勝之路? 這對你有何啟發?
一、詩篇第二十篇和第二十一篇
這兩篇詩篇結構相近,都是大衛的詩。 第一篇是爭戰前的禱告,主題是“奉耶和華的名堅立旌旗”,他們求神保護他們的王,他們的爭戰也是靠耶和華的名,不是靠軍馬。 第二篇是爭戰得勝后感恩的禱告,此詩以頌揚耶和華大能的拯救為始,也以神至高的大能為末,其中心思想是大衛王專心倚靠耶和華的大能和慈愛。 神已照王所求的,安然凱旋歸來,神以美福、冠冕和長壽賜福給他; 神也照王所求的,賜福本國,以祂的大能消滅仇敵; 因耶和華的大能至高,將來神必審判一切仇敵。
二、詩篇第二十二篇到第二十四篇
這三篇合稱為「彌賽亞詩篇」。 1、受苦之詩。 第二十二篇可能是大衛逃避掃羅的追殺 在痛苦煎熬中向神呼求和最後發出的讚美感恩。 詩裡的經驗是藉著大衛個人實際的經驗預言基督耶穌的經驗。 此詩預言彌賽亞在十架上受盡痛苦,和基督復活的榮耀。 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十架上肉體心靈痛苦至極時的禱告就出自此詩。 詩人首先描述一個愛神的人,被神棄絕的痛苦和孤單,其次,描述他被敵人所折磨的細節:被輕蔑藐視、被嗤笑羞辱、被猛烈攻擊、如水被倒出、骨頭脫節、心如蠟銷化、精力枯乾如瓦、被置於死地、手腳被扎、外衣被分、裡衣被拈鬮,最後,他呼求神的救贖,稱頌神護衛被壓制的孤苦人,萬國都當敬拜神。 2、牧者之詩。 第二十三篇裡大衛稱神為他的牧者。 此詩以牧人和羊為比喻,表明神與信靠祂的人之間的關係。 神看顧屬祂的人,如同牧人看顧他的羊,神供應他所看顧的人,如同牧人餵養他的羊。 神引導保護祂的百姓,如同牧人引導保護他的羊。 祂的慈愛不離開敬畏祂的人。 3、君王之詩。 第二十四篇可能是大衛迎約櫃入聖所時而寫。 耶和華是創造天地的主,唯有手潔清心,不行詭詐的人,才能進入耶和華的聖所。 榮耀的王以祂的大能大力顯現時,他必看顧尋求他的人。
省思:人的法治制度很難找到正義和恩慈的交會點,耶和華是唯一的準繩,祂使全然的公義和完全的恩慈交會在基督的十字架上,這是人很難理解的。 人若想尋求公義,必需來到十字架的腳前,仰望懸掛其上的耶穌,祂為你我的罪償付了贖價,使我們免去神的忿怒; 人若想尋求恩惠,必需來到十字架上的耶穌,祂以無限的愛迎接悔改的罪人,給人再一次的機會可以轉回。 人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耶穌!
禱告
1. 為教會禱告:主啊! 我一生要尋求耶和華,倚靠祂口中一切的話,願我的心永遠向神活著,思念耶和華的作為,願我一生手潔清心,不向虛妄,遠離詭詐,我雖行過高山低谷,你的同在成為我的力量和滿足,願萬國都敬拜你,列邦歸順你,你的榮耀遍滿全地!
2. 為未得之民禱告:“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飛在空中,有永遠的福音要傳給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國、各族、各方、各民。”(啟14:6)為印尼的穆博韭族禱告,他們約有804,000人口,只有0.02%基督徒,多數信奉伊斯蘭教。 穆博韭族又稱為“歐瑪”族,意思是“遷徙”,因為他們習慣從一地遷徙到另一地。 他們主要以農耕為生。 闢瑪婦女擅長用竹子和棕櫚葉編織座墊。 村長有當地備受敬重的長者協助治理,甚少與外界接觸。 他們雖是虔誠的穆斯林,卻還是深信泛靈論的精靈崇拜,有病就尋求很多的巫醫。 他們害怕當地各樣的神靈、樹林和高山中的精靈、山神和樹神等等等。 這些懼怕成為他們歸向耶穌最大的攔阻。 禱告求主釋放他們脫離精靈崇拜的黑暗和懼怕,幫助他們認識基督,得著救恩,生活和醫療得以改善,減少依賴巫醫。